欢迎光临华夏艺术网 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艺术新闻 > 二高一陈:开创国画革命的一代宗师

二高一陈:开创国画革命的一代宗师

时间:2014-07-23 | 来源:南方日报 | 阅读:276次

翻开近世岭南画人的长卷,“二高一陈”是人们无法忽视的一组名字。它如同一颗耀眼的启明星,划破了晚清死气沉沉的画坛夜幕,开创了一个属于“新国画”的时代。

“二高一陈”,指岭南画派三位创始人:高剑父(1879-1951)、高奇峰(1889-1933)和陈树人(1884-1948)。他们拥有相似的人生经历与艺术理想:早年深受岭南画家居廉熏陶,继而游学东瀛,投身辛亥革命;他们共同倡导“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探索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国画”,充分调动传媒与教育的力量,为岭南美术界培养出一批革新性的艺术人才,影响岭南画坛超过半个世纪,在中国美术界亦有相当的声誉。“二高一陈”开启了现代美术的风气之先,堪称岭南现代美术的“一代宗师”。

回顾“二高一陈”的人生传奇,其魄力之充沛、思维之宏博、阅历之庞杂,仍然让人叹为观止。然而,他们的艺术人生又是如此时乖命蹇:动荡的时局、频仍的战乱,让他们艺术实验多归浅尝辄止;他们曾经拥有大量的追随者,而生前身后却未能逃避被讥议的命运;就连他们自身的艺术理念,也因充满嬗变、矛盾和惶惑而变得一言难尽。尽管如此,他们变革国画的追求,仍然好比一道激流,义无反顾,一往直前。正如高剑父所言,艺术只有“永远地革命、永远地创作”,才能实现“永远地进化”。

或许,历史并未给“二高一陈”留下太多的时间沉淀,却让他们找到了国画的另一种可能性。当我们越过历史的急流险滩,回顾岭南画派创始人的遗踪时,不难发现:他们已将自己的一生,深深扎根在岭南这片开放和革命的热土里;而他们走过的道路,也正与吾土吾民的百年命运休戚与共。

东渡游学寻索变法良方

岭南画派的开篇,就是一部传奇。1879年10月12日,是传统历书的“大凶日”。一位中国美术史的划时代人物,却在这天呱呱降生。他的名字,叫做高剑父。由于生不逢时,高剑父差点被家人送到育婴堂去。在父亲力排众议之下,才将孩子留了下来。

民间俗讳不足取信,但跌宕坎坷的命运,却如影随形伴随着高剑父的一生。“少年孤苦,曾学绘画瓷器等工艺品以谋生活。”父母与长兄的早逝,成为高剑父踏上求艺之路的最早缘由。

在亲友引荐下,14岁的高剑父来到位于广州海珠区的“十香园”,走入了人生的第一位艺术导师——居廉之门。居廉与族兄居巢并称“二居”,是岭南乡土绘画的代表人物,首创真正意义上的“岭南画风”,在晚清画坛独步一时。高剑父颇得业师真传。他的《仿恽寿平水仙蟹石》牛刀小试,已深谙居派独特的“撞水撞粉”之妙谛,在清新润泽、光影毕现的花叶之间,流露出画家娴熟的运笔与着色功力。

与江河日下的国运相似,晚清画坛满目倾颓。陈陈相因的摹古积习,让时人笔墨生气全无。面对国画的深重危机,康有为大声疾呼:“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不过,以写生著称的“二居”门庭,却是充溢着别样的清新风气。他们“眼之所到,笔便能到;无物不写,无奇不写”。居廉搜集大量前人未涉之绘画素材,又在私宅植下十种香花,供写生专用。十香园的种子,也在高剑父心里潜滋暗长。

岭表之地素得风气之先。高剑父毕竟并非“池中之物”,按捺不住对西画的响往和好奇。赴澳门就读“格致学堂”时,他向传教士麦拉学习素描,不久又踏足东瀛三岛,展开求艺之旅。不过,到目前为止,尚无任何资料证明他曾在当地接受过正规教育。人们只能从一些画会活动里,找到他的蛛丝马迹。

在他去日本三十年前,日本画家也以同样方式游学欧洲。他们吸收西画光影技法,营造出朦胧飘渺的氛围。这一技法让高剑父心醉神迷。从《并蒂莲花》到《菡萏蜞儿》,层层隐隐的一波涟漪,为画面日渐添上一道烟雾氤氲的神秘气息。博物馆里的动植物标本和图谱,同样抓住了高剑父的眼球。他从中找到了科学的写生语言。在他留下的一批临摹稿里,每种昆虫的生命衍变历程都被展现得纤毫毕现。看似草草不工的一笔一划,推动着高剑父艺术生命的蜕变,最终破茧成蝶。

日本的求艺经历,为高剑父日后的“国画革命”酝酿思想。从日本画的笔调里,他似乎找到了暌违的“远亲”:以竹内栖凤为代表的京都派,笔墨可远追唐宋,精准的写生功夫又堪当国人范本。“折衷中西”的灵感即由此发轫。对日本画的推崇,也并未使他放弃自身的独立思考。高剑父将竹内栖凤推为“世界第一之动物画家”,同时又批评他“绝技尽于画面,未有东方之妙耳”。

师出同门的陈树人,很快就成为高剑父的知音。陈树人是居廉的侄孙女婿,才华也深受乃师赏识。高、陈二人同游写生,共商变革之道。在高剑父动员下,五弟高奇峰、六弟高剑僧也先后东渡旅日。二人早年学画于兄,画艺各有千秋:奇峰擅画走兽,笔下狮、虎炯炯有神,有革命气象;剑僧天资聪颖,少时即有画名,对“撞水”法有独到之见。高氏昆仲声誉日隆,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已渐见端倪。

可惜的是,正当剑僧学成归国之际,突然身染时疫,客死异乡。雏鹰折翼,成了高剑父一生的隐痛。

辛亥怒潮催生“国画革命”

日本的游学生涯,将“二高一陈”推上了新的艺术征程,也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掀起了另一场风暴:革命。

与欲振乏力的晚清画坛相比,满目烽烟的破碎河山更令人痛心。甲午败绩的奇耻大辱,让每位海外游子皆深受刺激。革命风潮一日千里。相继成为同盟会会员的“二高一陈”,很快就被卷进这场风暴的核心。高氏兄弟奉命返粤从事革命活动。高剑父还参加了“支那暗杀团”的组织工作。轰轰烈烈的黄花岗一役中,也出现了他的身影。

辛亥硝烟渐渐散去,传奇生涯也归于平静。高剑父一度投身“实业救国”,赴景德镇重振瓷业。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宋教仁遇刺的枪声击碎了他的梦想。天下重归乱局。他在陈炯明麾下履职,但不久便因故辞去。未几,陈炯明悍然兵变,炮轰粤秀楼。“战后河山认劫灰”。平叛之后,高剑父、陈树人随孙中山重登越秀山,胸臆间有着说不出的苍凉。不久,孙中山北上和谈,一去不归,在北京病逝。

“万劫危楼,只剩得曼草荒烟、淡鸦残照。”一次次功败垂成,让高剑父对政治现实产生了极大的无力感,他从此再没踏足官场一步。陈树人虽继续担任高官,但对宦海党争同样远引高蹈。政坛的失意,似乎让“二高一陈”回到原点,也使之以更专业的姿态投入到“艺术革命”的事业中来。

“兄弟追随总理作政治革命以后,就感到我国艺术实有革新之必要。”鲁迅将杂文视作“投枪”与“匕首”,高剑父同样坚信:“用形象来控诉,比任何文字有力”。画报就是他们推动社会变革最直接的方式。1905年,高剑父参与创办的《时事画报》,就以图画记事“开通群智,振发精神”。民国成立后,高氏兄弟又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将“监督共和政治,调查民生状态,奖进社会主义,输入世界知识”的宗旨进行到底。

“二高一陈”深深感到,传统国画的笔墨程式,已无法承载政治革命的时代需求,必须“吸收各国古今绘画之特长”,方能造就“现代绘画的新生命”。1908年,高剑父便以“新国画”投石问路,在广州举办首次个人画展。高奇峰不久也打起了“折衷派”的大旗,昭显其“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主张。

“和现实生活有关的,方才是有价值的艺术。”既将“艺术大众化”视为革命目标,传统文人的“山林逸气”对高剑父来说,已显得不合时宜了。高剑父认为,自然界一切均有美感,凡物无分贵贱,都应成为“新国画”的素材。对于各种新式兵器和工业产物,高剑父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将飞机、坦克率先搬上中国画,呼之为“天地两怪物”。为了拿准飞机的神髓,他还特意乘机翱翔,在空中写生。

为了开辟“国画革命”的战场,高氏兄弟在上海创办了兼有画廊营销性质的审美书馆,以自产自销的明信片开拓“新国画”的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记录着高氏兄弟与徐悲鸿的一段画坛佳话:徐悲鸿少时潦倒落魄,在“二高”帮扶之下渡过难关。他初次面世的作品,便经由审美书馆出版。高、徐两家的友谊,也影响了徐悲鸿的艺术观,无形中为“新国画”赢得了新的盟友。

经过数年经营,“新国画”开始崭露头角,其阵地也由沪上回移粤中。1921年,由高剑父主持的广东省第一次美术展览会在广州文德路开幕。“二高一陈”的作品深得军政要人推崇。随后,高剑父本人也登上了“国画革命家”的盟主地位。“艺术革命之大旗”似乎将要“从广东发难起来”了。

然而,在这一胜利的背后,暗地里却在涌动着新的波澜。

新旧争鸣重溯折衷正源

“新国画”自诞生之日起,从来毁誉参半。高剑父的笔法,就被传统派批作“野狐禅”。《天地两怪物》等出格之作更挑动了不少画家神经。面对“二高一陈”的强势回归,一批岭南传统画人决意组织力量,分庭抗礼。1923年,赵浩公等14位画家组成了“癸亥合作画社”,不久扩大为“广东国画研究会”。国画研究会盛期会员几达数百之众,他们举行雅集、画展,出版画册,欲与“折衷派”一争高下。

一系列的短兵相接,终于在1926年的越秀山游艺会变成了正面交锋:因不满主办方将“折衷派”作品边缘化,高剑父授意学生方人定撰文,贬斥传统派因循守旧;黄般若代表国画研究会奋起还击,反讥“折衷派”剽窃日本画,欺世盗名。在长达数年的隔空论战中,针对剑父师徒“为鬼为狐”、“非驴非马”、“抱养之义儿”等谩骂之语,一时充斥报端。

“许多人以为广东人很新,富有革命性,不知粤人头脑顽旧的,正复不少!”“艺术革命”的主张不为接受,高剑父耿耿于怀。而最让他备受打击的,莫过于剽窃日本画的指控。然而,剑父师徒对此竟无还击之力。其实,“二高一陈”早年取法东洋,作品中生硬模仿的拼凑之处并不足为怪。高剑父就以“日本画即中国画”自我辩解。但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后期作品也在有意无意洗刷东洋风,晚年甚至声言“宁可有洋味,不可有日味”。

“他们每骂我一次,我便刻苦一遭。”面对传统派的批评,高剑父也在进行反思,暗下苦功,恶补传统画学。他笔下的《万壑争流》、《古松》,极具文人画意,让对手们也心生惊讶。事实上,“国画革命”从来都没有主张“打倒古人、推翻古人、消灭古人”。相反,高剑父一生都对传统国画怀着深深的眷恋。这为他晚年向宋院画、文人画的趣味转型埋下了伏笔。

尽管饱受非议,高剑父并没有改变立场,他对海外艺术的兴趣有增无减。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南亚。1930年,借前往印度出席亚洲教育会议之机,高剑父对南亚、东南亚诸国进行沿路考察,期间还拜会了诗哲泰戈尔。泰戈尔对“折衷派”的主张亦颇为赞赏。这位特殊的海外知音,给身陷漩涡的“折衷派”注入了信心。

更重要的是,高剑父从南亚之行找到了折衷精神的正源。印度艺术便是将希腊、波斯、埃及诸家共冶一炉。在阿旃陀石窟里,出神入化的佛像壁画让他彻悟了东方美学的神髓。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将这些壁画临摹回国。此行洗去了高氏在日本时期的模仿痕迹,留下了简练圆浑的线条、厚重稚拙的笔触、古朴深沉的红褐色调,幻化出宁静澄澈的佛家意境。画家本人也自信地表示,经过“一变、再变、三变”,敢说“摆脱一切,完全自我表现了”。

载誉归来的高剑父,走向艺术生涯的全盛时期。他已超脱新旧争鸣的是是非非,在大江南北频频展露身手:高剑父多次担任全国性美展评委,作品亦屡获殊荣。在他出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期间,“春睡画院展览”也随之带往宁、沪,将岭南发端的艺术新风吹送到长江流域。“新国画”的集体亮相引起画坛震撼,就连画家傅抱石也要慨叹:“中国画的革新或者要希望珠江流域了!”

作育英才汇入抗战洪流

剑父一生都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漫长的教育生涯,几乎贯穿了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历程:早在辛亥革命前,他就在各类新式学堂担任图画教员;直到逝世前不久,他还在南中美术院和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执掌教鞭。他冗长的履历表里最闪光的一笔,当数1923年创办春睡画院。

与其说是一家教育机构,春睡画院更像是一所“艺术实验室”。画院由高剑父主持教务,设有中西美术课程。学生们可以旁观博涉,多方试验。春睡画风的多元化格局更让傅抱石惊讶:高剑父从不维护“血统”的纯正性,更反对学生模仿自己。“无论学哪时代之画,总要归纳到现代来;无论学哪一派、哪一人之画,也要有自己的个性与自己的面目。”也正因如此,观众才看到了方人定中西结合的人物,关山月昂扬怒放的梅花,还有黎雄才苍茫大气的“黎家山水”。

高氏兄弟将美术教育视为“国画革命”的重要战略。当时,春睡画院紧贴现实的风气对有志青年无疑极具感召力。高门弟子也一律“有教无类”:其中既有农民、报童、疍家,也有理发匠、茶馆学徒、打铁徒工。高剑父的识人慧眼,同样为人津津乐道:他在路过肇庆时发掘了黎雄才,关山月则是他在中大“揭穿”的“冒牌旁听生”。对于穷苦人家,画院一概免其学杂,有潜质者,高剑父甚至不惜重金资助他们出洋留学,黎雄才赴日深造就得益于老师的支持。

就在春睡画院蒸蒸日上之际,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抗战爆发了。他们倡导的艺术主张也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日军轰炸下,春睡画院化作一片颓垣败瓦。高剑父避走濠江,长子失踪、夫人病逝的打击接踵而来。虽是见惯枪林弹雨,孑然一身的他,心中还是不免凄惶。手中的画笔,也收起了昂然出鞘的剑锋,转而变得怨愤苍凉。他的《白骨犹深国难悲》极尽凄厉之能事,观之大有老杜“新鬼烦冤旧鬼哭”的哀感。

战争的苦难,也让剑父师徒彻底融入到民族的“大我”之中。高剑父用自己的笔下丹青,为乱世点起一盏明灯。硝烟中诞生的《东战场的烈焰》,就以凌厉的笔触痛陈日寇侵华罪恶。《扑火灯蛾》则影射侵略者自取灭亡,油灯里的光芒照彻了整个画面,昭示抗战必胜的信心。春睡画院留澳师生还举办画展,义卖赈济难民,表达他们共赴国难的坚定信念。

八年离乱过去,剑父已烈士暮年,仍感到“时代之车轮”还在“不断地发动着、旋转着”。他回到广州,创办南中美术院,又为自己制定了“十五年计划”:出国考察、环球写生、研究“新宋院画”和“新文人画”、创办艺术研究院……他仿佛还要“永远地革命、永远地创作、永远地进化”。但动荡的时局没有给他留下机会,苦心经营再次流产。1949年,高剑父二度避兵澳门。这一次离开,他就再没踏足这片魂牵梦萦的故土。

油尽灯枯的高剑父,人生已经进入倒计时,脑海里却有太多夙愿没有完成。“高剑父不但生不逢时,死也不逢时。”他的学生黎明不无遗憾地说。就在旅欧办展前夕,高剑父倒下了。弥留之际,他对重执教鞭仍念兹在兹。1951年6月22日,一代宗师的传奇人生落下了帷幕。

奔腾不息的溪流,经历了千回百转,终于融入大海。“二高一陈”和他们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留下的种种喧嚣都被置诸身后,任人评说。然而,当我们仔细谛听他们的笔意时,还能感受到“世界潮流”的浩荡呼声。这道呼声召唤着他们一生上下求索,踽踽前行。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伟铭如此总结:“他们用自己的毕生努力告诉我们:艺术是变化、发展的,中国画是世界绘画的一部分。这也是他们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启迪。”

专题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实习生 鲁元 鲁豇蔚

(本专题参考了李伟铭《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李伟铭《高剑父诗文初编》,陈滢《文博探骊》,陈滢《岭南花鸟画流变(1368-1949)》,陈滢《得时代风气之先——试论上海对高剑父艺术的影响》,陈继春《革命与艺术追求——辛亥前后的高剑父兄弟行状初探》,陈继春《高剑父印度之行及其他》,顾丞峰《岭南画派——中国现代绘画的变革者》,岭南画派纪念馆《岭南画派在上海》等文献,特此致谢!)

策划:张东明 王更辉

统筹:陈志 李平科 李贺 李培

最新评论最热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1-2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方的发生过的份上高耸的郭德纲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方的发生过的份上高耸的郭德纲的

推荐艺术品

更多...

成都扑克牌之小王

作者:凌晓星

尺寸:47×33cm

成都扑克牌之大王

作者:凌晓星

尺寸:47×33cm

熊猫杯旅行套装

作者:

尺寸:

艺术家推荐

更多...

曹辉   1952年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特邀委员、成都中国画会副会长、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校外导师,成都惠民职工画院顾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连环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1999年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1990~1998年连续在法国举办五次个人作品展。2011年获第一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2014年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15年作品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2016年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并由此开始为期一年的全国巡展。 曹辉1982——2002年发表作品:   《神奇的武夷山悬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2年4期   《给上帝的一封信》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3年3期   《神秘的大旋涡》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3年2期   《野人之谜新探索》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1期   《女子足球运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5期   《女子马拉松》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2期   《小酒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4年3期   《神秘的石室》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4期   《战神之墙》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9期   《笔录奇观》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11期   《古代美容》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6期   《一个女研究生的堕落》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2期   《一个投案者的自述》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7期   《ET外星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85年4、5期   《孟卖大爆炸》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5期   《热爱生命》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驼峰上的爱》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青鱼》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3期   《珍珠》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3期   《菩萨的汇款》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9期   《小耗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10期   《水手长接替我》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6年10期   《征服死亡的人》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7年6期   《小酒桶》 连环画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再版 1985年11版   《给上帝的一封信》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再版 84年3期   《日本国技.相扑》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1期   《圣地亚哥刑场》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10期   《古诗意画》 国画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7年5版   《人蚊之战》 连环画 科学文艺 1988年1期   《跳水 》 连环画 《万花筒画报》 1988年2期   《他们与“森林野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8年3期   《圣地亚哥刑场》 选刊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关于圣地亚哥刑场的通信》 论文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阿拉斯加的奇遇》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祭火》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9年6版   《辟古奇谭》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6期   《玛丘皮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医生.夫人.闹钟》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期   《南.马特尔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0期   《泉神娶妻》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期   《中国民族民俗故事》 连环画明天出版社出版 1991年1版   《船儿水上飘》 国画 蓉城翰墨 1991年12版   《萨克奇野人的俘虏》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0期   《圣经的故事》 连环画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年1版   《雪莲洞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2期   《艾科沟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5期   《印度河文明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1期   《干冰杀人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5期   《白色幽灵》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 1993年4期   《悬棺之谜新解》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8期   《冤家变亲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3年10期   《一棵遗落在荒原的种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4年6期   《世界名人传记.艺术家卷 米勒篇 》 连环画浙江少儿社 94年一版   《巴仑克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4年10期   《辟古奇尼》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5年5期   《豹狼的日子》 上、下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92年10版   《冬之门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5年8,9期   《神农架野人今安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期   《寻觅玛雅古城》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0期   《白鹤梁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8年1期   《尊严》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8年2期   《神秘的南美大隧道》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2期   《名医入地彀》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9年6期   《神秘的英国巨石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5期   《蜀王陵出土记》 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0年8期   《定数》连环画《连环画报》 2000年10期   《印山大墓揭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5期   《冰封印加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8期   《“狼人”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1期   《扣开通往远古的大门》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4期 曹辉艺术年表:   2020年1月在成都举办“陌上谁人依旧 · 曹辉民国风人物画展”   2019年11月作品受邀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主办的“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学术邀请展”   2019年8月中山(南区)云峰画苑于举办《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8年10月作品受邀参见“天府百年美术文献展”   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    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   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6年6月 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   2016年5月 作品《绣娘》参加成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篇之作——南方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展   2015年11月 作品《故园旧梦》入选第二届“四川文华奖”美术书法展,并获三等奖   2015年11月 作品参加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5四川中国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西厢待月》参加在重庆举办的“中国精神•民族魂——中国知名画派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故园旧梦》参加“从解放碑到宽巷子”2015成渝美术双百名家双城展   2015年9月 作品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传神写照•2015水墨人物画邀请展”   2015年8月 特邀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心里画儿•中国画邀请展”   2015年5月 特邀参加由四川省美协和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联合主办的“四川省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   2015年4月 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   2014年 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4年7月 三幅作品参加“南方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展   2011年5月 在成都东方绘画艺术院(现在的二酉山房)举办“曹辉人物画作品展”   2011年3月 《曹家大院•家训》获首届四川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1999年 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   1999年 连环画《名医入彀》获《连环画报》“十佳”优秀绘画奖   1998年8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五次个展   1996年 作品《寻找北斗》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95年7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四次个展   1993年9月 在巴黎“中国之家”画廊举办第三次个展   1993年 连环画《白色幽灵》获《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   1991年5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二次个展   1990年3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个展   1990年 连环画《圣地亚哥刑场》获《奥秘》画报1985~1990年“十佳”优秀作品奖   1989年 连环画《圣经的故事》《青鱼》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86年 连环画《罗瑞卿的青少年时代》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   1981年 国画《新户头》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详情>>